如果沒有意外的話,我想這件案子就這樣落幕了吧。這件案子的過程之離奇全是拜台灣媒體所賜,多少曲折彎繞真是讓身為台灣人的我感到汗顏|||。

目前的認知大約是這樣,整件事情從一開始兩個女孩子死掉->懷疑30歲張生的嫌疑(這個時候台灣媒體就一口咬定他,然後破案了)->認為張生在大阪,而且被抓住->搞錯人了(一堆人刪留言)->名古屋找到張生->張生自刎,終於變成一齣滑稽的、悲傷的鬧劇。

 

 

因為我不懂日文,所以只能從網路上的消息得知一點東西。有鑑於台灣媒體很愛鞭屍,恐怕不怎麼嗜血的那幾條消息真實性還高一些。

 

只是從那些破碎的消息中,我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件命案,令人寒心的命案。

不要問我是哪一件,我忘了


有一個人,沒有人特別討厭他,也沒有人特別跟他要好。別人拜託他幫忙,不管是怎樣出格的事情從來都不會拒絕,也不曾去麻煩過別人。在大家的眼裡他是個好人,而他的長輩則覺得他是個好孩子。

 

可是有一天,那個人犯下了恐怖的血案。每個人都大吃一驚,不敢相信平日溫和的他會做出那種事情。

 

但是人的確是他殺的,沒有交心的朋友,又長年壓抑自己的想法,接受了太多不滿的他終於被刺激到,一時衝動犯下了連自己都感到後悔的罪行。


不知道為什麼,看著這個案子,我有這種感覺。

 

這種人他並不是多壞的人,他和其他人一樣都是普通的人。可是他不擅言詞,也沒有發洩情緒的方法,所以所有的不滿都深深的埋藏在心裡。一直到有一天有人打破那外殼,將一切的負面情緒一起發洩出來,毀滅自己也毀滅別人。

 

通常,這種人會過分的重視朋友。遇到朋友就像溺水的人看到浮木那樣,首先是不斷的對朋友抱怨,只是想要得到認同或者是發洩情緒那樣的抱怨。但是通常朋友會逐漸的變少,沒有多少人受的了這樣的疲勞轟炸,不是所有人都是垃圾桶的。

朋友離開之後,漸漸的他會企圖反過來幫助人,並且不再向朋友倒情緒垃圾。漸漸的大家會覺得甚麼事情都可以拜託他,但是想跟他親近的時候又被他滑溜的避掉。朋友之間傾聽抱怨是常有的事情,越是親密的朋友越能互相安撫對方的情緒,可是這些事情他已經不會做了。

朋友之間相互揭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,畢竟對彼此越了解越能夠成為朋友(當然也有發現彼此合不來而產生距離的情況),但是對完全不了解想法的人想成為朋友是很難的。但是這個時候鑑於之前的經驗,要向別人稍微訴苦反而成了難事,也因此讓他們的心靈變得孤單,或者是自己覺得孤單。

 

因為他們已經看不見關心他,真正願意聽他訴苦的人。他的思想已經裝不下別人,只能裝下自己眼中的星星。

有了憧憬的對象,覺得那個人一定可以了解自己,希望能夠與那個人建立起好的關係。所以不斷的對那個人付出,卻沒想過他的付出是不是被需要。這樣的付出注定得不到好的結果,因為這只是讓別人困擾。這時候只要失敗一次就會讓他們深居殼中,再也不願意出來。

 

或者是,直接失控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也因為他們還只是普通人,所以他們的心中尚有良知。他們會被自己的衝動所遮蔽,可是當遮蔽的手拿開,他們無法面對自己所做的罪惡。

於是只能用死來賠罪了,卻沒有想到有人還在等答案,有人還抱著一線希望。


並不是同情張生,他已經三十歲了,不是小孩子。他應該要能為自己負責,如果他說的是真的(意及他是兇手),我只能說他很可悲。

 

今天若是角色替換,死亡的是張生而兇手是另一個"某人"。我想大家對他的評價會跟現在這兩個女孩子差不多,大家都會替他的父母感到難過。

大家會想,一個好好的男孩子到日本讀書,怎麼就這樣客死異鄉。

 

可是因為他是犯錯的那個人,大家會認為他是十惡不赦的殺人犯。殊不知比他邪惡,真正沒有良知的人還多著。

 

他不是壞人,卻是一顆隨時都可能爆炸的未爆彈。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如果在最煩悶的時候有一個人聽她說話,有一個人幫他排解,是不是這樣悲劇不會發生呢?

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。

 

因為要幫助這樣的一個人,要花很多的心力。更何況,本人若是沒有自覺的話,是沒有辦法把他從自哀的泥沼中拉上來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V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